2024--原地踏步,决定转向
引言
为什么要写年终总结
记录人生轨迹
这里不得不引用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一书中的那句名言:
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: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,不会因为碌碌无为、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、生活庸俗而愧疚。
希望未来回首往事的时候,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一路是如何走的,三观是怎样变化的,而不是只剩记忆模糊,时间真快的感慨。
方便介绍自己
当我想让别人更全面地认识我时,我可以只发给对方一个URL,而不是约个饭局,面对不同的人重述同样的经历。bilibili UP 数字游牧人说过,有必要维护自己的作品集。我觉得写年终总结(包括写blog)是维护自己的名片,算是更广义的作品集。
锻炼思维和沟通能力
平时与开发同事沟通需求方案时,我觉得自己的表意不够清晰,语言组织很差,说话逻辑不够强。“Talk is cheap, show me the code”,陈皓老师的《程序员练级攻略》里提到过,talk也很重要。我认为只是把需求实现对一个Programmer来说不够,我还需要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。
写作可以边思考边写,写了还能边看边改。写作是凝练思维的过程,思考与写作相辅相成。有些人说出来的话就是一语中的,逻辑衔接紧密,话虽少,每一字都发挥了作用。
获得成就感
不断阅读别人写的文章,经过自己的理解,从自己口中说出来,从自己手里做到,别人的才会变成自己的。看到自己写的东西,会有种收获的喜悦。
为什么我在原地踏步
工作内容简单且重复
简单来说,我的工作内容就是:B2B,OEM(不提供技术,组装生产,交给客户公司贴牌售卖),Saas,APP换壳子。从2023年入职,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,我干的事情就是:搬运切图写布局,调试接口,接入Sdk。总结来说,我是另一个2C部门的外包。
我没有考虑过和主管沟通工作内容的事情。
- 原因一:这种类型的活最适合让一个新人干,领导想要的是稳定性以及成长性(ps: 繁重的打杂工作能有什么成长)。
- 原因二:我一直负责这个业务,人手不足的状态持续了大半年也没招新人,我找不到说服领导调岗的理由。
- 原因三:看着周围的同事,我想到了我的未来。最重要的原因是,举目四望,皆是我所不愿成为的人。 本质上是我一直不认同公司的理念,也没办法让自己麻痹。
重要的不在于你的努力程度,而在于仔细选择工作、人员和项目。
所以我过去一年半就像一只温水里的青蛙,生活是一个月一个月这样过活的。
工作时间硬性规定
老实说,这都是自己毕业那会儿选的,怨不得谁。他们在问我如何看待加班的时候,我极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卑微的牛马。但我还是低估了每天,这个时长,对我的人生会有什么影响。
我并不排斥简单重复的工作。就像代码之外的主播Randy说的,工作的成就感可以来自 how to work smart, 不能要求每一份工作都能给你带来成长。
但是,我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以下必要的事情:
- 如果工作中得不到技术性的成长,我需要在下班后探索技术社区,coding, reading, writing, talking, 满足成就感。
- 如果工作强度大,或者得到了负情绪,我需要在下班后进行一些活动来keep relax
- 工作的目标不是找到你热爱的工作,而是建立你热爱的生活。我想先作为一个人,其次作为一个工作者。
现在,谈一谈我的工作时间潜规则。工作日约莫12小时(大多数人这样干,我大约是11小时),单休和双休轮流替换。倒也不是一直强度拉满,晚上很晚的时候或者周六加班的时候,很多人就只是为了加班时长而加班。
我是如何决定调转方向的
增大了和世界的接触面积
- 导师 -> 播客 -> 携隐Melody、代码之外等podcast
- 导师 -> 阮一峰 -> 阮一峰科技爱好者周刊
- 代码之外 -> Geekplux、Randy、勾股 -> 捕蛇者说podcast -> 几位主播的blog
- bilibili原子能 -> 每年更新自己的简历,如果没有任何变化,那就该做出改变了。
试用期转正的时候,hr问我平时和同届毕业的同学或者同一届的转正的同事沟通吗?我当时说没多少沟通。后来导师提过一嘴,hr问你这个问题,你想一想。 现在,我还是没想太清楚这个问题有什么深意。1.当时他们会觉得我的沟通能力太弱;2.他们觉得我是个老实耕耘的黄牛,不容易产生一些打工人不该有的想法。
追随一些人 接受他们的认知
当我跟随自己的兴趣,去subscribe一些人的视频,去听一些人的podcast之后,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开始产生。听他们说:
- 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就像经营一家公司
- 给自己留出大段的空白时间而不是很多碎片化时间
- 15年积累能量,15年发挥长板优势,15年累积声望
- 如何判断一家公司值不值得加入,先看与你共事的人是怎样的,自己是否想与他们共事。薪资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。
今年,我在不同的地方听到**“远见”**这个词:
- 携隐Melody推荐过《The Long View》
- 代码之外读书栏目《纳瓦尔宝典》那一期也说过,不要认为你只是在为公司打工赚取报酬,而是经营自己的服务。你在为一家公司提供你的服务,就像一个公司在出售自己的服务一样。
- 看了段永平在浙大的访谈记录,又提到了:“做事情要从长远考虑,做你认为对的事,把这些事做对”
23年毕业的时候找工作,当时只想着快速找个活干就行,哪个给的钱多去哪个。当时的我确实没有远见。
适应不了现有环境
要么改变环境,要么改变自己。现在没有找到出路之前我就不想那么多了,变成一个机器就行。 每天九点半到九点,大小周。我终究还是不想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,这点从我一开始进入公司就显露出来了,直到现在,这种想法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发强烈。
2023年刚入职的半年,我是10:00左右上班打卡,接近22:00下班打卡。一开始不熟悉打卡时间的套路(10点到,那就21点半走;9点半到,那就20点半走),被扣了好几次工资。每天都是凌晨1:00多才睡,第二天午饭后,甚至晚饭后,就困得要睡一觉。
2024上半年,我的导师离职了。临走前谈了一番话,让我明确了我的工作就是外包。他对于我们之前干的工作没有主观评价,只是谈到了他对于 “一个人擅长什么,喜欢什么,社会需要什么”这一问题的讨论。我觉得他还是和周围别的同事很不一样的,我后来的一些兴趣或者行为模式多多少少也来源于他。
2024下半年,我的上班时间段稳定在9:30-20:30,大小周加班的周六也没去工作过(感谢我的导师也是这样做的,让我没有一开始就认为加班理所应当)。到了年底,上面的领导看我工时少,找我谈了几次话,让我更加确信了自己融入不了现有的环境。
PS:周一的时候业务负责人说业务线的绩效是C+(算是好的),为此我还期待了几天。年终谈话的时候,主管给了C-(算是差的)。是啊,业务赚钱和我没太大关系,C-只是因为加班不主动,没能融入进去那个团体。
人生观的变化
-
人生不是竞赛,而是探索。刚开始毕业的时候看了《The Pragmatic Programmer2》中译版,第一个提示就是:人生是你的。我读了之后觉得,坚定自己的想法很重要,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想要什么。
-
广大普通底层认为的成功之路:好学校 -> 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 -> 结婚(买房、买车) -> 还贷款/借款 -> 生儿育女 -> 继续辛苦几十年 -> 退休享乐,我觉得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环:思考你想怎样体验这次生命。
-
刚开始工作那会儿,每当工作太累、感觉生活没什么意思的时候,我就想:辛苦干十年,等有钱买房了,就不干了。后来,我觉得工作应该是常态,毕竟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责任,而这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收入(或多或少)。所以,之后我想把眼光放长远一些。
-
年轻的优点是白纸一张,可以画出怎样的画卷都是未知的,可以期待的。年轻的缺点就是没有钱,没有办法短时间达到舒适的,无忧无虑的物质生活。
-
想在下班后陪女朋友一起去买菜
2023-2024 我的变化
-
开始拥抱英文环境
-
出于兴趣开始follow一些厉害的人
-
新增以下信息获取渠道:
-
podcast
-
bilibili
-
blog
-
github
-
微信公众号(之前一直看,后来不看了,要么直接抛出一个知识点要么就是卖课,提不起兴趣)
-
-
开始经营自己的内容
-
blog by Hexo,博客的框架不重要,重要的是keep thinking,日积月累。
-
迁移私人笔记仓库 from Notion to Obsidian
-
-
从想成为专才到想成为Software Engineer